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楊乃文愛穿娃娃裝

郭家崴/台北報導

楊乃文多次在演唱會上穿陳季敏服裝,昨天在陳季敏JAMEI CHEN早春發表會,當了唯一的看秀嘉賓,她穿方領洋裝,捨棄平日最愛的馬汀太夫鞋,第一次搭平底鞋被誇優雅,她才透露自己9成的裙裝都是,「穿了可以吃很多,也不會被看出來。」

很少人會把她和娃娃裝放在一起聯想,她細數之前在伍佰演唱會當嘉賓,或自己在The Wall演唱會都穿陳季敏設計的娃娃裝,「之前在春天吶喊,也穿高中時期的青蘋果綠娃娃裝。」她4月發新專輯,黑髮加白裙,對她來說是近半年最「素」的打扮,跟她帶殺氣的樣子很不同,她說「真是天大誤會,可能是我講話直吧,我有氣沒有真的要殺。」

陳季敏多次與攝影家郭英聲合作,這次早春的普普風系列,大量運用塗鴉攝影作品,以環保竹纖維和人工採收的有機棉材質,讓寬袖、寬領口、長版、自然垂墜感的洋裝,顯得更加輕盈,陳季敏說「質感是我一直強調的」。


擷取自 中時電子報
http://n.yam.com/chinatimes/entertain/200902/20090227296468.html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VOGUE '09/FEB.

quo ying sheng's column

攝影家Peter Lindbergh最厲害的地方

在於他總是能夠準確的敘述他故事中的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不管是白天、黑夜,或者穿梭於小鎮公路上的疏離,都有他獨特的鮮明風格

對於像Peter Lindbergh這樣的名家來說,

已經不再需要用那麼「明確」來陳述時尚

而是將流行變成一種情緒,藉由故事與環境的轉折,帶動一種行走間產生的情感。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66期<1>

瞬間,我被美驚動了! 執行主編/蔡逸君



「瞬間的精準,來自內在的美學經驗與教養。」

冬日灰濛欲雨不雨的早上十一點,中山北路,郭英聲和賴香伶在似暗不暗的茶館空間裡對

話,有些聲音,有些波動,甚至有色彩在我腦海裡旋繞、漂浮、爆裂。原本我的腦子是很

平靜穩當的,卻因為看了郭英聲的攝影作品(我很想稱它們為攝影詩,用攝影呈現的詩),

就此動盪著。連續的日子,我每天陷在郭英聲「記憶」的風景和溫度裡,無法也不想脫離

,雖然他的作品裡通常沒半個人,但我至少看見了一個,那就是我自己已經被抓入在那風

景裡了。我想了好久,怎麼辦?我被這攝影、被這詩、被這藝術給驚嚇了,驚嚇到手足無

措,不知道該如何去處理那份感動。甚至「好吧,不幹編輯,也不寫作了,就去攝影,像

那樣的去感受生命!」的此類想法,竟然每天都出現過好幾次。這太奇怪了,如此激情式

的反應,應該是十七、八歲青春勃發之時才具備和適合擁有的,而我是被什麼給迷惑,竟

腦袋衝血。而為何偏偏是如此疏離冷靜的影像,卻激盪得如此劇烈?該怎麼說明白,在我

與這些「攝影詩」遭遇的瞬間,發生大事了,這些藝術品把我的心靈大幅度地拔高,一種

美感經驗的昇華,他們讓我看見另一個世界。我被感動、教育、訓誡、提升,一次完成,

浴火般的看見新生的喜悅。我有一種從頭來過的感覺。乾乾淨淨。新的自己。新的年歲。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66期<2>

記憶中的風景 郭英聲


一種經過的時間與空間

一個你曾經在那個點當中的記憶

一幀又一幀的照片,一些過去,一段感情

那是一種鄉愁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66期<3>

隱藏的記憶溫度 郭英聲

記憶對我而言是種行進的概念,從不同的空間轉換到不同空間,

出現在眼前的景物,沒有時間觀念,從過往曾經裡進入現實當下;

我眼前所呈現的風景,無法抗拒地串連起記憶裡的心情,

或冷或熱,那情境宛如赤身裸抱的體溫,深刻而難以言喩;

我生命記憶中的無數片段,在異國他鄉和夢境裡的鄉愁不斷轉換,

不管景物是動是靜,有聲無聲,都成了我隱藏裡的記憶溫度。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66期<4>

原點 讀郭英聲 文/張正霖

郭英聲在「記憶中的風景」與「隱藏的記憶溫度」這兩系列真正吸引我的,

是穿梭在空間裡頭的強烈的死亡隱喻,

那樣的乾淨,那樣迷惑我們的眼睛。

而強烈的死亡趨力的誘惑,不也吐露出,

作者同樣對生存有著極度的渴望嗎?

唯有如此渴望著真實活著的人,

才會如此承受著那種不能與人真正對話帶來的痛苦和心靈折磨吧?

只好透過藝術創作,來片刻宣洩那種不安。

美學裡,我們把這種狀態稱為,憂鬱。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66期<5>

以攝影追尋心象的出口 賴香伶對談郭英聲
紀錄整理/ 劉思坊






第一次看到郭老師的作品,就有種被「震懾」的感覺。

也許是進入中年,或多或少都面臨了生命的轉折,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悟。

而對我來說有些時候會出現非常細微的情緒,那是無法形容的。

郭老師的作品正是具有這樣強烈的感染力,在很平靜的心態去看到這些作品,

都會喚起很深刻的共鳴。

不同的觀眾以其個人的視角去凝視郭老師的作品,

會記憶起不一樣的、獨特的、屬於自己的孤獨。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1987 Ladakh


一個在印度北邊
曾經叫做小西藏的高原
充滿著草原、湖泊、寺廟
與一切的空靈、神秘與禪意
尤其是那面豎立在拉達克寺廟外的旗幟
不禁令人想起許多曾經過往的激情
竟如同眼前磨損的旗面 一般的破滅
伴隨時間消失在
一樣的溫度
一樣的色調
一樣的冷清中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1975 巴黎


剛離開台灣到嚮往已久的巴黎去找尋自己
剎那間進入巨大的文化衝擊
太多的讚嘆 卻使創作不知從何著手
當時拍攝一系列裸女的黑白影像作品
隨意的以粉筆、油水彩著色
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趣味
過去應日本藝術雜誌之邀刊登出部分作品
90年代也曾經少量出現在聯合展覽中
直到今年早春與JAMEI CHEN的跨界合作
才完整的將此系列作品全數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