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TVBS週刊 '08/12/30

郭英聲 不可預知的攝影家

撰文 攝影/張孟起 圖片/郭英聲

走進台南加力畫廊

從地板、天花板到四週牆面,清一色的白

將牆上郭英聲拍攝的黑白照片,襯托得更加靜穆

而邊傳來的鋼琴曲,曲目是郭英聲自己挑選的

擅長造景與造境的他

將觀賞者帶進他記憶中的風景裡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非常「陶」氣 Very Naughty



現任VOGUE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呂靜雯
將在JAMEI CHEN.Dialogue施展魔法 展出非常「陶」氣 Very Naughty雕塑展
呂靜雯在時尚圈注入了超過十五年的熱情
但藝術卻又像是無法割捨的情人一般始終鍾情於創作
呂靜雯與JAMEI CHEN同樣喜愛陶的質樸手感
加上手工創作的微妙感動並將內心勾勒有趣的形體一一成形
使JAMEI CHEN忍不住的深深著迷
相信非常「陶」氣 Very Naughty在JAMEI CHEN.Dialogue的展出
能帶給大家純淨愉悅的感受
以及為大家帶來快樂的祝福



相信 非常「陶」氣 Very Naughty 在 JAMEI CHEN.Dialogue的展出
能帶給大家純淨愉悅的感受
以及為大家帶來快樂的祝福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明報周刊-大師的眼睛

1975年 巴黎

這些曾經讓我感動,在我生命中一度消失

幾乎遺忘的記憶中的風景,隨著底片被意外尋獲,重新回到我的身邊

2008年12月 台南 inART SPACE

牆上掛著是1975-1993年幾乎占我人生近20年歲月的風景

我也好奇小Asa在裸女肖像下拿著小相機,透過了觀景窗看到了什麼

能看到時間這條長流

以無聲、奇妙,令人百感交集的將我生命裡曾經失去

現在擁有的...一幕一幕,全又帶回到同一個空間裡了嗎?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DECO '08/Dec.

遁入都市叢林裡的一方寧靜.陳季敏
文/ 許筠靈 攝影/Elliot

喜歡旅行,在旅途中收集記憶找尋靈感

喜歡自然,在設計上利用天然素材

這是陳季敏,一個希冀與大自然為伍的設計師

因此在充滿水泥圍繞的都市裡,渴望尋找空間與心境上的轉折

一個可以沉靜享受被微風吹拂的空間,充滿陽光的溫暖國度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VOGUE '08/Dec.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photographer

編輯/ 許麗玉

攝影是我是覺得回憶與眼睛的經驗

記錄著我生活的軌跡,那些曾經走過的路、經過的海...

那些冬日的午後、城市的角落...

那些蒼茫、寂寞,並且痛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VOGUE '08/NOV

quo ying sheng's column

在過去一切要求精準的時代裡,

所有影像工作者最大的夢魘,是辛辛苦苦拍攝的底片,

如果出了什麼問題該怎麼辦,有太多的意外可能會造成照片的毀損

例如X光機器,刮傷、發霉、浸水...,然而這慢慢卻延伸成為一種新的創作觀

當代有很多的藝術家,讓「意外」以及自然的毀損再生,產生一種新的風貌

他們有時候會甚至故意去破壞,製造出一些毀損的效果

變成一種新的觀點與想法,新的美學思維。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明報周刊-大師的眼睛




五O年代的東京車站

承載我兒時對母親離別後的思念

母親的黑白笑容 包藏了

一個5歲男孩幸福又悲傷的追憶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One 好大 • 一隻 • 鳥

這是個奇妙的際遇 在2006年參加東區市集的活動 那是第一次的相遇
當時羅斐菁單純的覺得這個購買三隻兔子的真是個好客人
而陳季敏面對這一系列純手工製作的小兔 則是喚醒了她兒時的回憶
羅斐菁 劉博仁一直喜歡自然表現的作品 陳季敏亦是如此
直到2007年JAMEI CHEN與羅斐菁 劉博仁才開始密切合作


羅斐菁 傳達一種從手中傳到心裡的溫暖
以羊毛氈慢慢的揉捏出小兔的形狀
一針一線縫製 小兔不同的服裝與鞋款
以最複雜的作工過程 製作出每個人心中當時最單純的依靠



劉博仁 融合了金屬的堅硬與紙張的柔軟
用包裹著宣紙的鐵線 翻轉成一隻隻充滿想像的鳥
以鐵線造築了房
架起看似寂寞卻富有巧思的情感將夢境中的幻象轉化成非現實的具體型態作品

隱藏自我的兔子 渴望飛行的鳥 溫暖破舊的小屋子
表象與靈魂與心 生命孤寂 卻有著正向的精神力量
陳季敏很感動新銳藝術工作者與她同樣深具為藝術文化努力的熱情
所以在JAMEI CHEN.Dialogue這個溫暖的空間
讓您來感受作品與空間結合 衝撞出無限的對話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FIGARO Madamn '08/Oct.

[中國版]
reporter personalité 人物

攝影大師的優秀作品之所以格外打動人

是因為這些作品給觀者傳遞的,不僅僅是圖像的表面美感

其引發的聯想,圖像背後淺藏的信息與情愫,才是真正深切打動觀者的重要因素

郭英聲的攝影作品,給觀者帶來的聯想確實讓人深深觸動

攝影家,被攝物與觀者三方微妙互動

這種奇特結合產生的化學反應已遠遠超越了影像表面 . . .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竹纖維系列

隨環保意識抬頭,全球紡織業者開始投入天然纖維之研發,目前紡織品應用天然纖維之前五大為棉、麻、毛、絲及竹纖維。就前五大天然纖維的特性來看,竹纖維為唯一符合「綠色環保纖維」的特性,因竹子在生長過程中,本身能產生負離子和防蟲抗菌作用,所以在生長過程中極少受到農藥和有害物質的污染,且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可採用物理方式,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所以竹纖維係具有無毒、無害及無污染等特點。再者,竹纖維是可在泥土中完全被分解,所以對環境也不會造成任何污染,所以竹纖維為紡織天然纖維中對環境及人類之最友善的綠色環保纖維。除此之外,竹纖維本身具有多型網狀結構,因此能夠吸收和蒸發水分的特性,故被稱為「會呼吸纖維」。竹纖維亦還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防臭和抗紫外線等功能,同時又具有良好透氣性、吸水性、耐磨性強、染色性好及美觀等特點,因此被稱為「21世紀多功能綠色環保纖維」。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好站連結-josetina.com

陳季敏 x 朱平

http://www.josephtina.com/blog/?p=250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有機棉系列


來自土耳其的有機棉布,採用產地出產的有機棉花以最原始的方式栽種,獸力取代機器耕種,避

免機油污染田地,全程澆灌天然雨水,不受自來水中氯氣的干擾,並完全以人工方式採收,充分

讓賴以為生的土壤獲得最天然的滋養,得以生生不息的永續孕育優良棉花,身為大地子民的您,

在買下這件衣服的同時,也為我們的地球付出一份關懷,更為後代子孫留下了美好的生活環境。

明報周刊-大師的眼睛




不知戀人何時離開

空氣卻仍輕盈自在

我隱約還記得她的體溫

以及一幕分分合合的故事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VOGUE '08/OCT

quo ying sheng's column

同樣的題材,在不同人手上
便可能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一個優秀的影像工作者
能夠將或許簡單,或許平凡的時尚訊息
表達的深刻而讓人感動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明報周刊-大師的眼睛

光線來的時候

其實我的內心是色盲的

經歷過視覺感官遊戲

我看不見層層剝落的金黃暮色

只聞到幽暗追逐灰濛的無色氣息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服裝設計師陳季敏 靠空間汲取靈感

記者 張寧馨 /台北報導

1987年陳季敏以Jamei Chen自創個人品牌,開始走向服裝創作之路,一路走來,她始終沒有忘記,20幾年前到法國旅遊,魔術師把盤子摔到地上,輕蔑的說:「Made in Taiwan」時,立誓做出台灣文化風格的初心。

一開始陳季敏是以禮服設計闖出名號,此為設計手稿。

高鐵舒適便捷,除了沿路迷人的田野景致外,搭乘高鐵另一個賞心悅目的「風景」就是高鐵的站務人員,顛覆「制服印象」,讓橘色變成車站內流動風景的就是陳季敏。 陳季敏表示,服裝設計師不是伏案苦思就能有靈感,當初要設計高鐵制服時走了好幾趟車站,仔細觀察環境後,發現車站很大,要讓乘客一眼認出服務人員,服裝一定要顯眼,不過服裝要能配合環境變化,如果是為Hotel設計制服,她便會以不干擾的方式來表現。除了色彩,陳季敏也講究材質與細部做工,她認為員工換上制服時,態度也會隨著改變,如果只講求制服的外在,裡面的做工不好,很難要求員工重視細節,她說:「關於這部分,她對台灣的雇主有點難過,好像樣子到了就好,細部就不重視了!」

時尚要由文化出發


陳季敏回想自己20幾歲時第一次到晴光市場,看到做工細緻的舶來品心中的衝擊,而後有機會到歐洲旅遊,才感受法國、義大利這些國家,因為重視生活層面,有充沛的能量發展自己的時尚。她認為台灣沒有時尚,時尚並不是看哪個影星提什麼包、穿什麼衣,就跟著模仿,應該要從自己的文化出發,由生活去感受文學、藝術甚至美食等領域。像她就對手工的織品特別有感覺,很憾當初沒有留下祖母、媽媽為她縫製的衣服,如今只剩照片可供回憶。

開茶館源自鄉愁 意外成為復古時尚地標

因為「鄉愁」使然,她特別在中山北路上開了一家茶館Dialogue,裡面有著稻草、麻繩混合泥土的土牆,要詮釋的是鄉下三合院的童年時光,陳季敏透露,會選在中山北路是因為這裡是「鄉下女孩第一次對台北的印象」,店內使用和家裡相同的陶器來裝呈食物,某一部份也反映著60年代,那個物質雖匱乏、但感覺卻比較快樂的年代。

與攝影家郭英聲合作 服裝表現更多元

國內外時常可見藝術家與服裝設計師攜手合作,像LV就曾與日本村上隆合作櫻桃包,而陳季敏也與攝影家郭英聲合作,目前她最滿意的是台中店的設計,「以劇場為概念,經常可上演不同劇碼。」其實陳季敏平時很愛看戲,才剛看完「山海塾」,自稱精神洗禮讓全身細胞好像都活起來了!她認為在物價上漲、人民普遍不開心的時候,更應該豐富精神層面,而不是先刪這部分的預算。她建議大家有空可多逛花市,接觸美好的事物,並尊重大自然。

設計之前先學會尊重與關心

陳季敏很重視自己與空間的互動,她認為只有感覺敏銳了,才有辦法做出好的設計,她會留意小細節,去感受細微變化,「曾參加荒野保護協會所舉辦的活動,那一次所有人都要矇上眼睛,靠著互相扶持來登山,前後伙伴全靠肢體的互動來傳達心意。」也因此,在面對所謂的時尚時,她清楚知道不能盲目追求流行,找出自己的定位風格與自信,更不能忘了這片土地既有的情感。


騎馬培養面對挫折的勇氣

自嘲完全沒有運動細胞,但卻因為愛馬,而開始學騎馬,期間還曾摔暈了2次,「透過騎馬培養了身為經營者的我,勇氣不足的部分。」也曾在早上摔馬過後,下午就鼓起勇氣去騎馬,「我發現面對恐懼是克服恐懼最好的方式。」騎馬跳障礙也讓她領悟到每個階段都有不同挑戰,要求變高了,挑戰也更多了,這對應到經營事業,是種很棒的啟發。陳季敏不斷強調,時尚是由生活、飲食、文化共同誘發的,不是單看潮流那麼膚淺,她期許國人能找出自己的定位風格,培養自信,而不是一昧跟隨國內外明星的喜好。

擷取自 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19/today-style10.htm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VOGUE '08/SEP

quo ying sheng's column

一位時尚大師在他數十年的過程中

勢必會隨著時代與潮流,而有一些風格上的變化

優秀的影像工作者,在不同年代所記錄下來的這些註記

都將變成時尚影像史裡,重要的資料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明報周刊-大師的眼睛

我的心情經常低懸在冷冽之中

如同櫻花飄落般飛雪

一觸地就要化水結冰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VOGUE '08/Aug.

quo ying sheng's column


義大利版 Vogue七月號非常特別的製作了一個 「A Black Issue」的特輯

整本的 fashion page 中,從頭到尾「黑」成一片,

從一個又一個的黑人名模到黑人歌手

在不同的環境與空間中,釋放出多變的情緒氣味

看著他們豐富肢體語言的展現,讓我彷彿瞬間回到七O年代在巴黎工作的記憶中

一整天的拍攝,十六、七個黑人模特兒在通一個空間裡,忙碌著裝、換造型 ...

我彷彿又重新感受到了當時汗水的氣味

VOGUE No.143 - 12th anniversary issue

fashion force phtography
編輯/ September




郭英聲與陳季敏

一是當代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攝影名家

一是在時尚界耕耘逾二十年的知名服裝設計師

他們在一起碰撞出的創意火花遠超過影像和時尚範疇

而變得無限大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明報周刊-大師的眼睛

拉開窗簾

我看見超現實的怪異現象

像是久遠的一場夢境

我不自主陷入一種疲憊的恍惚

寂寞就跟著來了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VOGUE '08/JULY

quo ying sheng's column

在Vogue一路的影像過程中,除了在時尚引領風騷之外

我想一個更重要的特質,在於Vogue總是能夠吸引當代最優秀的影像工作者

這些人的才華與觀點,不但帶動了流行影像的風格、趨勢

更與當代藝術潮流有了一定的互動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明報周刊-大師的眼睛

隨意開了一扇門

看見了一幅異質的風景

是夢境嗎

還是記憶裡的一場旅行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VOGUE '08/JUN

quo ying sheng's column

當代時尚、影像與藝術的潮流

都是兩極於古典和前衛之間

反而找不到一種中間平衡的位置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VOGUE '08/MAY

quo ying sheng's column

時尚影像始終以來,存在著幾個基礎的概念

例如在表現方式上,完整並且清晰的呈現時尚的質感、剪裁等等

然而現今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影像工作者

期望用不同的角度去觀看時尚

他所在乎的,不單純只是衣服長得怎麼樣

更同時期望達到某種移情的作用

例如模特兒情緒的呈現

或者空間中的某種神秘虛幻 . . . 等等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台灣高鐵雜誌 T PLUS

奔馳的美麗冒險 專訪高鐵制服設計師陳季敏
文/ 吳思瑩 圖/ 蔡志楊

當台灣高速鐵路開始以時速300公里奔馳台灣南北

乘客們都會發現,服務人員身上那一抹惹眼的柿子紅

成為穿梭在車廂裡最令人心動的形影

這樣的印記,是高鐵向設計師陳季敏專門訂製的美麗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ELLE No.200

elle special report
執行/ 胡慧嫚 採訪撰文/姜富琴

我常覺得如果你善於運用一個地方的符號、一個地區性的記憶的話,

那個作品必定會具有超越地域、人種、文化、語言、政治的美感與力量。

不過它是把所有的原始文化拆解擷取,而不是原封不動的移植。